产品分类
Product Category详细介绍
品牌 | 其他品牌 | 价格区间 | 面议 |
---|---|---|---|
仪器种类 | 光学成像 | 产地类别 | 国产 |
应用领域 | 医疗卫生,制药/生物制药 |
小动物活体脑瘤 器官 肿瘤 血管成像系统通常采用光学成像(如荧光、生物发光、近红外二区成像)与多模态融合技术(如光学/CT、光学/MRI),结合高灵敏度探测器与智能分析软件,可实现非侵入性、动态、高分辨率的肿瘤生长监测、血管网络可视化及药物疗效评估,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、神经科学及药物开发领域。以下为具体成像系统与技术应用的分析:
一、核心成像技术及设备
1.近红外二区(NIR-II)活体成像系统
技术优势:波长范围900-1700 nm,穿透深度>15 mm,空间分辨率<4 μm,信噪比显著高于传统荧光成像(如NIR-I)。
典型设备:
Tanon Prime NIR II:搭载深冷科研相机,支持超长时低噪曝光,可切换显微与大视野成像,实现微米级分辨率及活体血管动态追踪。
玉研仪器NIR-II系统:配备进口科研级制冷CCD相机,温控升降平台及窄带宽滤光轮,支持全光谱(300-1700 nm)成像,适用于脑部精细成像、肿瘤微环境监测等场景。
应用案例:
微小肿瘤早期检测:通过NIR-II荧光探针标记肿瘤细胞,实现皮下少于100个细胞的灵敏检测。
脑血管网络成像:动态追踪脑瘤血管生成过程,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。
2.多模态融合成像系统
技术优势:结合光学、CT、MRI等模态,提供解剖结构与功能信息的互补。
典型设备:
IVIS Lumina S5:集成荧光、生物发光及低剂量CT扫描,支持切伦科夫辐射成像,可同步完成荧光探针动态观测与三维结构重建。
BioSpec 70/20 USR(MRI):配备7T超高场磁体与660 mT/m梯度系统,实现亚细胞级定量成像,适用于脑功能与神经功能研究。
应用案例:
肿瘤转移监测:通过荧光/CT融合成像,追踪原位瘤向肺、肝等器官的转移过程。
药物代谢评估:结合MRI的软组织对比度与光学成像的分子特异性,分析纳米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代谢路径。
3.光学相干断层成像(OCT)系统
技术优势:基于光的干涉原理,提供微米级分辨率的血管与组织结构图像。
典型应用:
脑瘤血管形态分析:无需造影剂即可清晰显示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态与分布。
心血管疾病评估:实时监测动脉斑块形成与药物干预效果。
二、关键技术突破
1.高灵敏度探测技术
采用背照射科学级CCD或深冷相机(如-90℃制冷),量子效率>85%(500-700 nm),暗电流≤2×10⁻⁴电子/秒/像素,显著降低背景噪声,提升成像灵敏度。
2.光谱分离与定量算法
光谱分离算法有效消除小鼠毛发等背景干扰,支持多探针同步检测,实现肿瘤标志物(如VEGF、PD-L1)的定量分析。
3.智能化成像与分析软件
配备Living Image、Mimics等分析软件,支持自动调焦、三维重构、多中心数据标准化及ROI(感兴趣区域)定量分析,大幅提升数据处理效率。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
1.肿瘤研究
小动物活体脑瘤 器官 肿瘤 血管成像系统原位瘤模型构建:通过荧光标记肿瘤细胞,实时监测肿瘤生长速度与体积变化。
抗肿瘤药物筛选:结合生物发光成像,评估药物的疗效。
肿瘤微环境分析:利用NIR-II成像观察肿瘤血管渗漏、缺氧区域分布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。
2.神经科学研究
脑功能成像:通过血氧水平依赖(BOLD)信号或钙离子荧光探针,解析癫痫、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神经活动机制。
脑瘤血管新生监测:动态追踪脑瘤周围血管生成过程,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(如贝伐珠单抗)的疗效。
3.药物开发
药代动力学研究:追踪纳米材料(如脂质体、聚合物胶束)在体内的代谢路径与分布特征。
靶向性评估:通过荧光标记的靶向配体(如抗体、多肽),验证药物对肿瘤组织的特异性结合能力。
4.血管成像
动脉粥样硬化研究:观察血管壁增厚、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变化。
血栓形成监测:实时监测血栓形成过程,评估溶栓药物(如阿替普酶)的疗效。
产品咨询
电话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