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奥林巴斯CX33显微镜观察野生线虫时,需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并关注关键细节,以确保观察效果并保护设备。以下是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:
一、实验前准备
显微镜检查与调试
将CX33显微镜放置在稳固的实验平台上,稍微向左倾斜,距离平台边缘约7厘米,确保稳定性。
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,包括目镜、物镜(通常配备4×、10×、40×物镜,观察线虫建议使用10×或40×)、光源模块及电源线。
打开LED光源,调节亮度至适中(建议从低亮度开始逐步增加),避免光线过强导致线虫应激或观察不适。
样本制备
线虫固定:野生线虫需先麻醉以减少运动干扰。常用方法包括:
化学麻醉:将线虫置于含0.1% Levamisole(左旋咪唑)或5mM NaN₃的M9缓冲液中,麻醉时间约5-10分钟。
低温麻醉:将载玻片置于冰上短暂冷却(需控制时间,避免线虫死亡)。
制片:
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线虫悬浮液(如M9缓冲液中的线虫溶液)。
覆盖盖玻片时,先让一侧接触液滴,缓慢放下另一侧以避免气泡产生。
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液体,防止样本移动。
二、显微镜操作步骤
低倍镜定位
旋转物镜转换器,将10×物镜对准光孔(物镜前端与载玻片保持约2cm距离)。
调节粗调焦旋钮,使载物台缓慢上升,直到物镜接近盖玻片(注意观察物镜,防止接触)。
左眼注视目镜,反向转动粗调焦旋钮,使载物台缓慢下降,直到视野中出现线虫轮廓。
轻微转动微调焦旋钮,使图像更清晰,同时移动载物台(通过X-Y旋钮)找到目标线虫。
高倍镜观察
在低倍镜下将目标线虫调整至视野中心后,旋转物镜转换器,切换至40×物镜。
由于高倍镜下视野变暗,需适当增加光源亮度,并调节孔径光阑(向左或向右移动光阑拉杆,使其指针与物镜放大倍率匹配),以优化对比度和分辨率。
使用微调焦旋钮精细对焦,观察线虫的形态细节(如体壁、消化道、生殖腺等结构)。
关键观察要点
形态特征:野生线虫通常体长约1mm,直径约50μm,需观察其整体形态(如弯曲程度、体表光滑度)及内部器官结构。
运动行为:若未麻醉,线虫可能呈现缓慢蠕动或摆动,需记录其运动模式(如波浪式前进、头部摆动频率)。
对比度优化:通过调节孔径光阑或使用相差环(若配备相差物镜),增强线虫与背景的对比度,便于观察透明结构。
三、注意事项与优化技巧
避免样本损伤
麻醉剂浓度和时间需严格控制,避免线虫死亡或形态改变(如体腔膨胀)。
盖玻片压力要均匀,防止压碎线虫或产生人工伪影。
设备保护
操作物镜转换器时,避免用手直接握住物镜旋转,防止物镜松动或损坏。
使用高倍物镜(如40×)时,需先在低倍镜下定位,再切换至高倍镜,防止物镜与载玻片碰撞。
图像记录
若需保存观察结果,可连接数码相机或图像采集系统(通过C接口连接三目镜筒),调整相机参数(如曝光时间、白平衡)后拍摄清晰图像。
拍摄时保持显微镜稳定,避免手部震动导致图像模糊。
四、应用场景
形态学研究:观察野生线虫的种属特征(如口针形状、尾端结构),辅助分类鉴定。
行为学分析:记录线虫在特定环境(如不同温度、化学物质刺激)下的运动响应,研究其应激机制。
教学示范:通过实时观察线虫形态与行为,帮助学生理解无脊椎动物生物学特性。
电话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