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介绍
品牌 | 光影细胞 | 价格区间 | 面议 |
---|---|---|---|
仪器种类 | 光学成像 | 产地类别 | 国产 |
应用领域 | 医疗卫生,制药/生物制药 |
大鼠内窥光声超声采集3D成像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声(PA)与超声(US)技术的多模态成像平台,专为大鼠等中小型实验动物设计,通过微型化探头实现体内深层组织的高分辨率结构与功能同步成像。以下是其技术原理、核心组件、应用场景及最新进展的详细解析:
一、技术原理与系统架构
1. 光声与超声协同成像机制
光声成像:利用脉冲激光(如近红外一区 680-970 nm 或二区 1200-2000 nm)激发组织内的生色团(如血红蛋白、黑色素或外源性探针),产生热弹性膨胀并释放超声波。通过检测声波信号,经算法重建出组织的光学吸收分布,实现分子特异性功能成像(如血氧饱和度 sO₂、血红蛋白浓度 THb)。
超声成像:通过高频超声探头(如 21-55 MHz)发射声波并接收反射信号,生成高分辨率结构图像(如血管直径、组织边界)。光声与超声信号同步采集,实现结构 - 功能数据的精准共定位。
2. 核心硬件设计
微型化内
透明(TUT):如浦项科技大学开发的 ePAUS-TU 系统,探头直径仅 1.8 mm,采用 PMN-PT 单晶材料,支持光声与超声信号的同轴传输,横向分辨率达 91 μm,适用于大鼠直肠、食道等狭窄腔道的深层成像。
光纤集成探头:如暨南大学的光纤光声内窥镜,内部包含两根光纤(激光激发与超声探测),直径 2.75 mm,横向分辨率 12.5 μm,通过 360° 螺旋扫描实现肠道血管的三维重建。
多模态成像模块:
光声模块:配备脉冲可调激光器(如 Nd:YAG 倍频激光器),支持多波长激发(如双波长检测 sO₂),灵敏度达 100 nM 以下。
超声模块:高频线阵探头(如 MX550D,中心频率 40 MHz)支持 B 超、多普勒、弹性成像等模式,轴向分辨率 40-100 μm,帧率最高 1000 帧 / 秒。
运动校正与同步技术:
心电图(ECG)门控:在心脏成像中,通过 ECG 信号触发数据采集,减少心跳运动伪影。例如,3D-PACT 平台通过 ECG 同步实现大鼠心脏 10 秒内的快速扫描,清晰显示心肌结构与血流动力学。
螺旋扫描与电机控制:如光纤内窥镜通过线性电机与旋转电机配合,实现连续 3D 数据采集,扫描速度达 1 Hz 旋转频率。
二、关键技术参数与性能突破
1. 分辨率与成像深度
结构分辨率:超声模块轴向分辨率 40-100 μm(如 MX550D 探头),光声模块横向分辨率 12.5-200 μm,具体取决于探头设计与波长选择。
功能灵敏度:血氧饱和度(sO₂)测量误差 < 5%,血红蛋白浓度(THb)检测下限 < 100 nM,支持微小血管(直径 < 50 μm)的代谢状态分析。
成像深度:近红外光穿透深度达 12 mm(如 ePAUS-TU 系统),结合超声定位可覆盖大鼠心脏、肠道、肿瘤等深层器官。
2. 数据采集与处理效率
帧率与重建速度:光声 - 超声同步采集帧率最高达 1000 帧 / 秒(如四川大学系统),3D 图像重建时间缩短至分钟级,支持实时动态监测。
AI 驱动优化:
图像分割与增强:基于 nnU-Net 的深度学习模型自动分割血管、肿瘤等结构,Dice 相似系数 > 0.9。
生理参数反演:通过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(AHE)算法提升图像对比度,结合 CIELab 色彩空间模型量化血液含量、氧合指数等。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
1. 心血管疾病研究
心肌缺血与再灌注:
超声定位冠状动脉闭塞位置,光声量化缺血区 sO₂骤降(<30%)和半暗带范围(sO₂ 20%-40%),指导溶栓治疗时间窗。
3D-PACT 平台通过 1064 nm 激光穿透胸壁,实现大鼠心脏无创三维成像,显示心肌厚度、室壁运动及血流速度。
动脉粥样硬化:
超声测量斑块厚度与纤维帽完整性,光声通过脂质特异性波长(1210 nm)识别斑块内脂质核心,结合弹性成像评估易损性。
2. 肿瘤转移与治疗评估
肿瘤微环境分析:
光声多光谱扫描区分肿瘤缺氧区(sO₂<50%)与正常组织,结合超声观察血管芽生,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(如贝伐珠单抗治疗后 48 小时 THb 降低)。
内窥探头进入大鼠消化道,监测肿瘤类器官在微重力培养下的血管网络形成与药物代谢响应。
转移灶追踪:
光声探测淋巴结内的血氧变化(转移灶 sO₂升高),结合超声定位肿大淋巴结,比传统病理分析提前 3-5 天发现转移。
3. 神经科学与脑功能成像
中风模型评估:
超声识别脑血管闭塞(如大脑中动脉栓塞),光声实时监测缺血核心区 sO₂<20% 和半暗带范围,指导溶栓治疗。
光纤内窥镜结合双波长激发,区分脑出血灶的新鲜出血(脱氧血红蛋白为主,sO₂低)与陈旧性出血(氧合血红蛋白为主,sO₂高)。
脑功能分区研究:
在大鼠视觉皮层研究中,光声通过血氧响应(类似 fMRI)绘制功能分区图谱,分辨率达 50 μm,结合超声定位脑区边界。
4. 代谢疾病与器官功能监测
糖尿病血管病变:
超声评估视网膜血管直径,光声量化毛细血管密度(THb 下降)和组织氧合(sO₂降低),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。
肾脏成像中,光声监测肾皮质血氧变化(肾功能下降导致 sO₂异常),结合超声观察肾小球肥大。
脂肪肝研究:
超声通过回声强度判断脂肪肝程度,光声利用脂质吸收差异(930 nm)量化肝内脂肪含量,结合血氧分析评估炎症活动度。
四、技术挑战与未来趋势
1. 当前技术瓶颈
探头微型化与性能平衡:更小的探头(如 < 1 mm)可能导致灵敏度下降,需通过透明换能器材料(如 PIN-PMN-PT 单晶)和光纤集成设计优化。
深层组织穿透与信号衰减:颅骨、肋骨等结构对光声信号的衰减需通过自适应光学(如微泡导星校正)和多波长激发(如近红外二区)突破。
运动伪影与数据同步:心跳、呼吸等生理运动需结合多模态门控技术(如 ECG + 呼吸监测)和深度学习去噪(如 GAN 模型)提升图像质量。
2. 未来发展方向
AI 驱动的智能成像:
实时分析与预测:如 OneTouch-PAT 系统通过 AI 处理光声 - 超声数据,1 分钟内生成肿瘤 3D 图像,清晰度提升 3 倍,支持药物疗效早期预测。
自动化与高通量:结合多孔板平台,实现多组大鼠 / 类器官的并行成像,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筛选有效药物。
分子靶向与诊疗一体化:
多功能探针:如 CRGD 靶向微泡(CRGD-ICG/PTX-NBs)同时实现成像(ICG 示踪)药物释放,诊断治疗协同增效。
可激活探针:pH / 酶响应型探针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光声信号,减少背景干扰,提升分子特异性。
临床转化与恶劣环境应用:
术中导航原型:如 ePAUS-TU 系统在猪食道中的成功验证,未来可扩展至大鼠的临床前研究,支持消化道肿瘤的微创诊断。
太空生物学研究:开发耐辐射的小型化探头,用于太空舱内大鼠的实时成像,监测微重力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影响。
五、典型系统案例与性能对比
系统名称探头直径分辨率(横向 / 轴向)成像深度帧率核心技术亮点应用场景
ePAUS-TU(浦项科技大学)1.8 mm91 μm / 70 μm12 mm367 fps透明TUT),同轴光声 - 超声大鼠直肠、猪食道的 3D 成像
3D-PACT(浙江大学)非内窥200 μm30 mm10 秒 / 次心电图门控,大超声孔径大鼠心脏无创 3D 成像
Vevo LAZR-X(Fujifilm)2.5 mm45 μm / 30 μm15 mm1000 fps近红外二区激光,3D 实时重建大鼠肿瘤、心血管研究
光纤光声内窥镜(暨南大学)2.75 mm12.5 μm10 mm1 Hz 旋转光纤超声传感器,双波长激发大鼠肠道微循环监测
六、总结
大鼠内窥光声超声采集3D成像系统通过光声与超声的协同,实现了体内深层组织的高分辨率结构 - 功能同步成像,在肿瘤、心血管、神经科学等领域展现出优势。其核心价值在于多参数实时监测(如血氧、血流、分子探针分布)和动态三维重建,为疾病机制解析、药物研发和治疗评估提供了精准工具。随着探头微型化、AI 算法优化和分子探针技术的发展,该系统将在临床前研究中发挥更关键作用,并加速向临床转化。
产品咨询
电话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