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鼠树突状细胞(Dendritic Cells, DCs)的荧光观察是研究其成熟、抗原摄取与呈递、迁移及免疫激活功能的重要手段。以下从样本制备、荧光标记策略、成像技术选择、实验优化要点及典型应用场景五个方面,系统阐述小鼠DC细胞荧光观察的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:
一、样本制备:高活性DC细胞的获取
小鼠DC细胞来源
骨髓来源DC(BMDC):
步骤:取6-8周龄C57BL/6小鼠股骨/胫骨,用RPMI-1640培养基冲洗骨髓腔,离心后重悬于含GM-CSF(20 ng/mL)和IL-4(10 ng/mL)的培养基中,第3天半量换液,第6天收集非贴壁细胞(纯度>80%)。
优势:易获取、分化状态可控,适合研究DC成熟与功能调控。
脾脏来源DC:
步骤:机械研磨脾脏,通过密度梯度离心(如Percoll)分离低密度细胞,再用CD11c⁺磁珠分选(纯度>90%)。
优势:更接近体内成熟状态,适合研究天然免疫应答。
细胞活性保障
低温操作:所有步骤在冰上或4℃进行,避免酶活性丧失。
无血清培养基:使用X-VIVO 15或AIM V等无血清培养基,减少血清成分对荧光标记的干扰。
密度控制:接种密度为1×10⁶ cells/mL,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细胞自分泌因子抑制活性。
二、荧光标记策略:靶向DC功能关键分子
根据观察目标选择特异性标记物,需兼顾信号强度与功能影响:
观察目标荧光标记物标记方法应用场景
成熟状态CD80-FITC、CD86-PE、MHC II-APC抗体直接标记(流式/成像)评估TLR配体(如LPS)诱导的DC成熟
抗原摄取Dextran-Alexa Fluor 48837℃孵育30分钟(内吞途径标记)追踪DC吞噬凋亡细胞或颗粒抗原
迁移能力CellTracker Green CMFDA终浓度5 μM,37℃孵育15分钟活细胞迁移轨迹追踪(Transwell)
细胞骨架Phalloidin-iFluor 555固定后标记(4% PFA,15分钟)分析DC伪足形成与形态变化
细胞器动态MitoTracker Red CMXRos活细胞标记(终浓度200 nM,30分钟)监测线粒体膜电位与能量代谢
信号通路激活NF-κB-GFP转染慢病毒转染(MOI=10)实时观察TLR信号转导动态
三、成像技术选择:平衡分辨率与细胞活性
宽场荧光显微镜
适用场景:快速筛查大量细胞(如96孔板中DC成熟状态)。
参数设置:
曝光时间:100-500 ms(根据荧光强度调整)。
滤光片:选择与荧光标记物匹配的激发/发射波长(如FITC:Ex 488 nm, Em 525 nm)。
图像拼接:使用20×物镜扫描整个培养皿,拼接高分辨率全景图。
共聚焦显微镜
适用场景:三维结构分析(如DC与T细胞共培养中的突触形成)。
参数设置:
激光功率:<5%(避免光毒性)。
针孔大小:1 Airy单位(平衡分辨率与信噪比)。
Z轴步进:0.5 μm(覆盖DC伪足高度)。
活细胞工作站
适用场景:长时间动态追踪(如DC迁移轨迹或抗原处理过程)。
关键配置:
环境控制:37℃、5% CO₂、饱和湿度。
成像频率:每5-30分钟一次(根据动态过程快慢调整)。
防漂移设计:使用硬件自动聚焦(如Perfect Focus System)。
四、实验优化要点:减少干扰与提高可重复性
降低自发荧光
培养基选择:避免使用酚红(含苯酚红培养基在488 nm激发下产生强荧光),改用无酚红RPMI-1640。
耗材处理:使用低自发荧光玻璃底培养皿(如Corning 35 mm #1.5 coverglass),避免塑料底干扰。
标记条件优化
抗体浓度:通过滴定实验确定最佳浓度(如CD80-FITC:1 μg/10⁶ cells)。
标记时间:抗体标记需在冰上进行(减少内吞导致的非特异性结合),细胞器探针需在37℃标记(确保探针进入活细胞)。
数据质量控制
阴性对照:设置未标记组(背景荧光)和同型抗体对照组(非特异性结合)。
阳性对照:使用已知阳性细胞(如LPS刺激后的DC)验证标记有效性。
重复验证:至少3次独立实验,每次3个技术重复。
五、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
DC成熟与抗原呈递研究
实验设计:
分组:未处理组、LPS(100 ng/mL)刺激组、CpG ODN(1 μM)刺激组。
标记:CD80-FITC(成熟标志)、MHC II-APC(抗原呈递能力)、Dextran-Alexa Fluor 488(抗原摄取)。
成像: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C表面标志物表达与抗原内吞共定位。
结果分析:LPS组CD80⁺MHC II⁺细胞比例显著升高,Dextran荧光强度增加,表明DC成熟增强且抗原摄取能力提升。
DC-T细胞免疫突触形成
实验设计:
共培养:OT-II T细胞(CD4-CFSE标记)与OVA₃₂₃₋₃₃₉肽负载的DC(MHC II-PE标记)。
标记:Phalloidin-iFluor 555(细胞骨架)、p-ZAP70-Alexa Fluor 647(T细胞活化信号)。
成像: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追踪免疫突触形成过程(时间间隔5分钟,总时长2小时)。
结果分析:DC伪足与T细胞接触后,p-ZAP70在接触区聚集,表明免疫突触成功形成。
DC迁移与肿瘤免疫逃逸
实验设计:
模型:将GFP标记的B16F10黑色素瘤细胞接种于小鼠耳部,局部注射CFSE标记的BMDC。
标记:CellTracker Red CMPTX(DC迁移追踪)、Lyve-1-Alexa Fluor 647(淋巴管标记)。
成像:双光子显微镜活体观察DC向肿瘤引流淋巴结的迁移路径。
结果分析:肿瘤微环境抑制DC迁移速度(迁移距离缩短30%),且部分DC滞留在肿瘤组织内,解释肿瘤免疫逃逸机制。
电话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