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培养箱内对细胞相互作用进行荧光观察,是一种能在接近细胞生理环境(稳定的温度、湿度、CO₂浓度等)下,实时、动态追踪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技术,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实验。以下是该技术的关键要点:
一、核心设备要求
要实现培养箱内荧光观察,需专用设备组合,确保不干扰细胞存活且能精准捕捉荧光信号:
培养箱集成式荧光显微镜
直接将荧光显微镜模块嵌入细胞培养箱内部,或通过密封接口连接外部显微镜,避免频繁取出细胞导致环境波动。例如:
Incucyte® S3/S2(进口):培养箱内集成荧光成像模块,支持明场和多通道荧光(GFP、RFP 等),可长期自动拍摄。
国产 CytoSMART Lux3 FL:小型化培养箱内荧光显微镜,支持 3 通道荧光,通过 APP 远程监控,适合中小规模实验。
核心功能:维持 37℃、5% CO₂、95% 湿度环境,避免荧光激发光对细胞的光毒性(需低强度 LED 光源)。
荧光标记策略
对目标细胞或分子进行特异性荧光标记,确保相互作用可被可视化:
细胞标记:用不同荧光染料(如 CFSE 标记细胞 A,CellTracker Red 标记细胞 B)区分两种细胞,观察其聚集、接触或迁移轨迹。
分子标记:通过基因编辑(如 GFP 融合蛋白)标记细胞表面受体(如免疫细胞的 CD4、肿瘤细胞的 PD-L1),或配体(如细胞因子),实时追踪分子在相互作用中的动态(如受体聚集、内化)。
相互作用特异性标记:如 “荧光共振能量转移(FRET)",当两细胞表面分子结合时,供体荧光(如 CFP)向受体荧光(如 YFP)转移能量,通过信号变化反映相互作用强度。
二、观察与成像方法
时间序列成像
设定拍摄间隔(如每 10 分钟 1 次),连续数小时至数天,记录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(如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识别→接触→杀伤,或神经元突触形成)。
注意控制荧光激发时间和强度:过长或过强的激发光会导致细胞活性下降(光毒性),需通过预实验优化参数(如每次曝光≤50ms,间隔≥30 分钟)。
多通道与共定位分析
同时采集明场和多个荧光通道图像(如 DAPI 染核 + GFP 标记细胞 A+RFP 标记细胞 B),通过软件叠加分析细胞间的空间关系(如是否直接接触、接触区域的分子共定位)。
三、数据分析重点
结合时间序列荧光图像,可通过软件量化细胞相互作用的关键参数:
相互作用动态参数
接触频率:单位时间内两细胞接触的次数;
接触时长:单次接触持续的时间;
距离变化:细胞间中心距离随时间的变化(反映趋近或远离趋势)。
荧光信号分析
荧光强度变化:如细胞接触后,标记分子(如炎症因子)的荧光强度升高,提示信号激活;
共定位系数:通过 ImageJ 或 CellProfiler 计算两种荧光信号的重叠程度(如受体 - 配体在接触界面的共定位)。
细胞行为关联
结合细胞运动轨迹(如通过 TrackMate 插件追踪),分析相互作用与细胞迁移速度、方向改变的关系(如 T 细胞接触靶细胞后是否减速并停留)。
四、应用场景
免疫学:观察 T 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突触形成、NK 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与杀伤过程。
肿瘤学:追踪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(如 “吞噬" 或 “促转移" 倾向),或肿瘤细胞间的抱团迁移。
神经科学:记录神经元突起与胶质细胞的接触动态,或突触形成过程中荧光标记蛋白(如突触素 Synapsin-GFP)的聚集。
发育生物学:观察胚胎发育中细胞间的黏附、分化信号传递(如干细胞与滋养层细胞的相互作用)。
五、注意事项
环境稳定性:确保培养箱内温度、CO₂浓度无波动(避免成像时开门或设备散热影响)。
光毒性与漂白:优先选择低光毒性荧光染料(如 Alexa Fluor 系列),并降低激发光强度和曝光时间。
图像存储与处理:长时间成像会产生大量数据(如 2000 万像素图像每小时 1GB),需配备大容量存储和自动化分析软件(如 Incucyte Analysis Software、Harmony)。
通过该技术,可直观揭示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规律,为理解生理或病理机制提供关键可视化证据。
电话
微信